听新闻
放大镜
西峪,昌平的桃花源
2020-05-08 09:27: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余森华

  浪迹昌平二十多年,也因此莫名多了一重身份,偶尔客串一把研究乡土的文化人,跟乡亲们漫谈那纵横的沟壑,那叠翠的群峰,还有那山水里的往事烟云。

  可惜,我错了。那是去年秋分时节,缘于工作,意外闯入崔村镇的西峪村。车子拐过狭窄的山口那座小桥,我有点蒙了。进村的柏油路在沟谷的曲折里,不知所踪。左右的山峰伟岸着,绿的衣裳已然褪去。穿行在谷底,光秃的柿子树,迎着秋风,像不停搓着双手的木讷汉子。高挑的树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柿子,仿佛老街上一盏盏点亮的红灯笼,盼着年的到来。几只喜鹊振翅高飞,掠过枝头,才唤醒我的遐想,颇有陶渊明笔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意境。

  七拐八拐,才见到一栋红色的建筑,门口立着“两委”的牌子。迎面走来的村干部陈月琴女士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径直当起向导,带着众人向村里走去。

  一条街,顺着溪流蜿蜒而上。漫步在沟旁,蹿上来的树冠,抻出一个个偌大的柿子,俏皮得很,好似扒着门缝往外瞧的孩童,露出羞涩的面孔,笑迎远方的来客。大家的脚步忽而有些凌乱,乱得原地转圈儿,远的近的高的低的,环顾着,环顾着接受这悄声的问候。

  这崖上错落着依山而建的农舍,周遭依旧是那些不知厮守了多少年的柿子树。紧凑的空间,民居照着山坡的凹面排开,突兀在高高垒起的院坝上。精美的石头会说话,细心留住了岁月的斑斓。仰着脖子张望,映入眼帘的大爷,坐在门口的石礅上冲我们喊,“来逛逛”,浑厚的声音落进刚刚冒泡的烟圈里,飘忽不定,宛如一幅迷人的图画。房前屋后的一块块菜地,巴掌大小,几垄小葱,散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小溪对面,树梢里隐下一户人家,白墙黑瓦,院门虚掩,满是南方水乡的范儿。

  一路上坡,略微有些喘,却挡不住追求美的执着。如同《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复前行,欲穷其林”。这一刻,陈干部拦下我们说:“再往前就进深山老林了,上面有原始的橡树林,还有佛斋寺遗址。”我万分惊喜,佛斋寺,忙问什么年代的?她也不甚明了,稍显遗憾。于是,步履姗姗,原路折返,挥挥手,作别那一片梦幻的橡树林。

  回村路上,陈干部说西峪的四季都很美,春天桃花、夏天碧水、秋天红叶、冬天飞雪。他们是新换届的一拨人,眼下正盘算着挖掘村里的“聚宝盆”,“打包”做一个主题,发展旅游,让更多人知道西峪。她讲得兴致勃勃。让百姓富裕起来,心行合一,有什么不可能呢!出了村,她不忘叮嘱,多来几趟,眼见为实。我诺诺应下。

  回得家来,翻阅资料,佛斋寺,确有其事。不过,没有旁的记载。倒是写着因为寺院的缘故,很久以前的西峪叫佛斋峪,该是先有寺后有村吧。再者,西峪绵延几里地,沟深林密,早年又叫黑沟。我想,里面的故事定能不少。如果下一番功夫,又能帮上点忙,那该多好。

  时隔数月,我没有忘记承诺,不幸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战“疫”打响,大伙儿更忙了。西峪还好吗?他们的梦想有进展了吗?那里的山桃花盛开了吗?我怯怯地拿出手机,微信联络陈干部。末了,她发来好多照片。哦,莫不是我掉进了“桃花源”,不然哪儿来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这里岂止是百步?是千步,万步,是漫山遍野的粉嘟嘟!

  捧着照片,放大了看,缩小了看,百看不厌。蓝天白云下,漫山遍野,陡峭的山梁,势如惊涛拍岸,卷起山花的波浪,似烟又似雾,化作轻盈的舞步,扑面而来,可谓分外妖娆,令人倾倒。近了看,枝头的花朵紧紧相拥,绽放在阳光里,白里漾着红,红里釉着白,衬着水灵灵的花心,像那会说话的眸子,唤出黛玉般的甜甜笑容。

  西峪的秋,我来了;西峪的春,我也算来过了。等待夏天,遥望冬天,我再来,再来看西峪的新模样。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