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农民工学法活动周丨一文速览!农民工十大维权难题全解!
2023-01-20 16:41:00  来源:徐州检察发布

  农民工活跃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徐州市检察院结合《民法典》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针对农民工提供劳务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热点法律问题进行解读,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1.农民工提供个人劳务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怎么办?

  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责任。《民法典》第1192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

  2.提供劳务过程中受伤怎么办?

  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规定,农民工想要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必须要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但农民工临时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就业方式,使得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大都是临时性的劳务关系,而劳务关系并非《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劳动关系。基于此,《民法典》第1192条规定,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提供劳务期间,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提供劳务一方损害的,提供劳务一方有权请求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也有权请求接受劳务一方给予补偿。接受劳务一方补偿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3.加工承揽过程中造成了他人损害,责任全部都由加工承揽人承担吗?

  定作人有过错也需担责。《民法典》第1193条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造成第三人损害或者自己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4.可以用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来支付农民工工资吗?

  不可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11条规定,农民工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通过银行转账或者现金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不得以实物或者有价证券等其他形式替代。也就是说,除去货币外,用工单位不能以产品、货物等其他形式来折抵农民工工资。

  5.是否可以要求用工单位出具工资明细?

  可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15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资支付周期编制书面工资支付台账,并至少保存3年。书面工资支付台账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名称,支付周期,支付日期,支付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工作时间,应发工资项目及数额,代扣、代缴、扣除项目和数额,实发工资数额,银行代发工资凭证或者农民工签字等内容。用人单位向农民工支付工资时,应当提供农民工本人的工资清单。因此,农民工要求用人单位出具本人工资明细的,用人单位应当出具。

  6.在工地干工程时,用工单位能否扣押农民工的社保卡或银行卡?

  不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31条规定,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银行账户所绑定的农民工本人社会保障卡或者银行卡,用人单位或者其他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扣押或者变相扣押。

  7.用工单位倒闭了还需要支付拖欠的工资吗?

  需要。用人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被责令关闭、被撤销或者依法解散的,应当在申请注销登记前依法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未依据前款规定清偿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主要出资人,应当在注册新用人单位前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该条文明确了即便用人单位破产解散了,其拖欠的农民工工资仍然应当偿还。

  8.用工单位恶意拖欠工资会涉及到什么法律责任?

  除民事责任外,还有可能涉嫌触犯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6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维权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呢?

  需要尽可能收集在用人单位工作的一切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工资表或明细、银行卡工资流水、工作证、考勤表、工作制服、工作群聊天记录等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因此要具备证据意识,尽可能保存好相关材料,以免维权时无法提供。

  10.检察机关能给予农民工什么帮助呢?

  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支持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此过程中,检察机关可提供法律帮助,如法律咨询或协助申请法律援助,引导当事人和解等。在符合支持起诉条件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依法提出支持起诉意见书。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