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的哲学体验与包容 ——《苏菲的世界》书评
2018-01-31 10:40:00  来源:正义网  作者:鲁昕

  宁静的挪威小镇上,悠闲的午后,苏菲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件,没有寄信人,没有地址,信直接被放到了苏菲家的邮箱里。信内只有一张纸条:你是谁? 

  苏菲认真地思考着每天送来的纸条上的问题,但相对于问题的答案,她更想抓住这个神秘的写信人。

  日复一日,循着老师艾伯特给自己的线索,苏菲不仅发现了最好的哲学老师——艾伯特,也踏上了自己的哲学花园小道。《苏菲的世界》故事主体即哲学导师艾伯特教授苏菲哲学,他们讲述了欧洲哲学的体系与发展。

  但事实上,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首先出现的即苏菲的世界,“苏菲”即智慧,一个智慧、爱智慧,哲学的世界。苏菲、妈妈、艾伯特与乔安,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艾伯特教授苏菲哲学课程,生活简单平静。美中不足的是,常常有人把一个十五岁女孩席德的东西寄给苏菲,这让苏菲摸不着头脑,而艾伯特则显得非常气愤,这气愤源自被人窥视、摆布的事实。原来,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被关在扁扁讲义夹中的人物,席德的父亲——上校为即将过十五岁生日的女儿撰写了一部有趣的哲学史,他作为苏菲与艾伯特这两个书中人物的创造者如阴影般地笼罩着苏菲的生活,控制着他俩的自由,使艾伯特怒不可扼。

  上校创造了苏菲,席德在观赏着苏菲的故事,这是书中的第二个世界。《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则创造了席德与苏菲,我们在阅读苏菲与席德的故事。加上这一现实世界,《苏菲的世界》涉及三个不同的世界。不论是谁在看故事,谁在讲故事,总会有这样一个旁观者存在,他纵揽全局,冷静超脱。他可能是艾伯特、席德、上帝、历史,或者我们。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