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2018-01-31 13:31:00  来源:正义网  作者:资晓露

  每天被堆积如山的案件、接踵而来的工作琐事压得喘不过气时,我常会思索,工作带给我的意义是什么?每当我试图用一个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去感化那些失足少年,去挽救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却发现他们仍然满口谎言、懒散被动,我会疑惑:他们还有没有挽救的余地?带着这份思索和疑惑,我翻开了《看见》这本书,虽然本书的作者柴静由于各种原因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写就本书时,她是以一个成长中的媒体新人的视角记录了她如何在尝遍挫败、迷茫、痛苦、绝望后,最终认识到新闻工作者的真正意义,成长为央视颇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成长中的我,很受用。 

  有人说:成长,就是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的那条沟,掉进去了叫挫折,爬上来了叫成长。这些年,在汉阳检察院,我面临了太多的主、客观世界的鸿沟,在那些自我否定、自我徘徊的日子里,我仿佛能听到自己被摔打的声音,很重、很痛。

  依稀记得,我第一次出席法庭公诉后,一位法官很善意得跟我说:“你呀,太温柔,不适合干公诉。”有那么一刻我也这样怀疑过自己,于是,我傻傻得以为在电话里与当事人和律师据理力争,在法庭上盛气凌人得发表公诉意见,就是这份工作应该有的样子。就像柴静刚开始主持《东方时空》节目时一样,“脸上都是凌厉,眼内都是讥诮”,“满满腾腾都是杀气”。后来,观众批评她说:“本来觉得你还有点亲和力,现在不太喜欢你了。”领导也批评她说:“你简直矫揉造作不可忍受”。我突然觉得那个故作姿态的自己和这个时候的柴静一样——太在意形式,反而漏洞百出。庆幸的是,我的领导们,很及时得给了我当头一棒,将我从错误的方向拉了回来。一位领导跟我说“批评你不可怕,不管你才可怕”。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这是最温暖我的话。

  人们往往喜欢看到公诉人在法庭上唇枪舌战,把被告人和律师逼得哑口无言,才大快人心。但生活不是艺术,这种戏剧化的“胜利”真的能让被告人心服口服,真的能让矛盾消失殆尽吗?恐怕答案不是唯一的。就像柴静说的:“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我不想堕落,所以,我坚持了自己的公诉风格。因为,我终于发现法庭不是自我表现的舞台,而是释法说理、化解矛盾、实现公平正义的舞台。法律也不是冰冷的工具,它的生命在于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

  当我发现了这一点,我便找到了工作带给我的快乐。我认为,工作最大的意义,不是办理了多少案件、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回归工作的本源——被社会所需要,为更多人带来平安和幸福。

  我现在从事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就是一份需要温度、需要真心真情参与的工作。这些年,在领导、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汉阳区院倾力打造的“知音·雨露工作室”成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家园,目前,已经帮教了6名孩子顺利回归社会。他们给我写的每一封信、给我寄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份获奖证书我都妥妥得保存着,看到这些令我心怀温暖。

  当然,没有任何一项工作会是坦途,无论是公诉工作还是未检工作,它必然要经历苦与累、伤与痛、甚至责难与误解。但再苦再难我都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诚如柴静在书里多次提到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