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赋诗梅竹抒怀法治梦
2018-04-09 09:14: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沈厚铎

  沈家本先生爱梅,爱它的铮铮傲骨,爱它的清高修洁。

  1908(光绪三十四年),他已是68岁的老人,修律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京师法律学堂也在北京正式开学了;部院之争虽无结果,但也算告一段落。然而《大清新刑律》草案引起的礼法之争却成轩然大波。只是学术的辩论,沈家本有足够的学识与同道者,可是有些辩论带有了阴毒的人身攻击,沈家本先生虽然胸怀坦荡,但也不免幽幽郁闷。正好日本福田二村啸庵先生来函催诗,于是写下了《答日本二村啸庵》以明其志:

  “海上鱼书迢遞至,新诗展卷几回看。

  遥知圆峤方壶际,松柏青青耐岁寒。

  匆匆忽过两年春,逝景频催白发新。

  我与梅花清一样,世人漫笑在官贫。”

  以梅花自比,道出了自己的冰心志洁坦荡胸怀的心声。如今那一切已经是过眼烟云,一个新世界已经诞生,眼前的梅花竟别有一番滋味:

  “梳枝冷落暗香含,雪后时开花两三。

  杜老乡愁在何许,定随清梦到江南。”

  他赞赏梅清冷坚定的性格,心地盎然,当年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心境,或可自比。但此时此刻,更多的是抒发了对故乡与失去亲人的怀念。那里曾经生活过自己的亲人——父母、弟弟。自从到刑部就职,离多聚少。几十年过去,亲人们相继辞世。对父母、对兄弟的思念,更添入了深沉的乡情。为了思念,也为了一种责任,沈家本先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整理了祖父沈镜源的遗著《蓼菴手述》、1908年(戊申)百忙之中,先是整理了父亲沈丙莹的著作《星匏馆随笔》,随后又整理了三弟沈彦模(子范)的诗稿《看山楼草》、五弟沈家霦(子文)的诗稿《松桂林草》。年近古稀、公事繁忙,虽精力尚充,但也觉时不我待,因而发出了“每诵风雨连床之句,此生难在,东坡欲令朱雀长金花,又乌可得也。”的感慨。时至今日,也只能“定随清梦到江南”了。

  沈家本生于浙江吴兴,谁都知道著名竹乡安吉就在近旁。爱竹是浙江人的天性。在浙江人的家中,竹床、竹枕、竹篮、竹桌、竹椅、竹凳;春笋、冬笋、水笋、笋干、笋衣,总之,生活中,竹是无所不在的。然而文人的爱竹,则又是一番清趣。那是因为竹的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与挺拔洒脱、正直高洁。

  老家人陶升虽不是浙江人,但他深知老主人的心思,特意淘换了几十株黄杆京竹,种在中院的角落点缀园景,也多少烘托出一点江南风情。那天风雨大作,窗前的竹,迎风挺立,此情此景,老人不禁又怀念起故乡老屋的情景:

  “也有三竿又两竿,闲中对此念家山。

  檀栾树影墙头出,风雨潇潇户自关。”

  全诗沉浸在回忆之中,老宅园中的檀花栾影历历在目。突然一阵风,哐的一声关上了开着的房门,把老人从回忆中召回。

  怀乡或许是《小园诗》的重要主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沈家本先生对家国大事的关切,他的法治国家的梦想,时时牵挂在心中。在《水仙》(《小园诗之十九》)中写道“玉骨冰心冷不催,素姿闲冶出尘埃。”表达了他不变的初心。尤其是这《小园诗》的最后二首离开小园花而直抒胸臆:

  “名都赫赫走英豪,病骨支离不耐劳,

  独许闭门观物变,高吟坡句首频搔。”

  对时局的极度不满,对那些换来换去的政要英豪们十分厌倦,有谁能真正为国家想一想呢,但老人也只能静观其变,搔首凝思了。尤其是这《小园诗》的最后一首,更是表达了他在这混乱政局之下的无奈与不安:

  “与世无争许自由,蠖居安稳閲春秋。

  小楼藏得书千卷,闲里光阴相对酬。”

  与世无争,自然说的是自己隐退在家,远离了这纷争的世界,而安稳之中,又能安心吗?这“閲春秋”是指阅读以《春秋左传》所代表的经典古籍,还是在以“春秋”作比审视当下的时局?众人都在忙忙碌碌追逐名利,有谁还有空闲来枕碧楼小坐呢,还是在自己一生积累的心爱的书卷旁,独斟酌小饮吧。

  《小园诗》二十四首,借景抒情,挥洒着沈家本先生的思绪,回忆着自己的一生,也表达了自己急切与不安的心情。

  无疑,他怀揣着那个法治国家的梦还未实现。这是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关切;也是他诗中常常表现的焦急与不安。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