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鲤鱼溪
2018-05-07 09:08: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谷忠

  镇前,是闽北政和县的千年文明古镇,海拔近千米,如同坐落于云端。去年,我从县城出发,前往该镇“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我亲身感受到人民好公仆廖俊波和他扑下身子为山区县摆脱贫困、寻找出路的精神。随后听到,该镇有一条鲤鱼溪,源自古代,虽经多次战乱、灾荒,却在人们的保护下流淌至今;而这条溪的生态,曾受到廖俊波的格外关注……可惜当时因时间有限,我未能进行深入的探访。

  事有恰巧。今年三月,为了搜集溪河生态保护方面的事例,我又来到这个云端上的古镇。这一次,我专门去了鲤鱼溪。

  鲤鱼溪所在的镇前村,地处高山区的中心。鲤鱼溪属上游梨溪支流,清泉奔流而下,至镇前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贯村而去。

  多少年来,村民们在溪畔耕作,歇息进餐时,总是将饭菜省下一口喂食溪中鲤鱼,人鱼无忤,相亲相乐。村里有个民间传说:有一次,溪中鲤鱼在山洪暴发前夜托梦村民,第二天清晨,当村民转移到高处林间时,果然山洪呼啸而下,全村人因而躲过一场劫难。为报答鲤鱼救命之恩,村民们立碑禁渔,订下保护鲤鱼溪的乡规民约。鲤鱼溪的鱼,包括山上、溪岸的古树,都受到百姓的悉心保护。

  到如今,镇前人爱鲤护鲤,更是成为一种美德。

  一次,当地污水不慎流入溪中,为救护鲤鱼,家家户户放下手中农活,纷纷下溪,将鱼抱到家中盛在清水缸里,等污水排走再放鱼入溪。

  五年前,镇前村被政和县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意识到:这是一次保护生态的绝好时机。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对危房、旧街进行改造和维修,还多方筹措资金,修建堤岸、步道,新植树木、花卉。村民们知道,整治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每一棵古树、每一块碑石,因为它们均有各自的来历、故事。

  眼下,走在鲤鱼溪旁,触目可见数十座明清时期的闽北特色民居。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精心保存的民居“马头墙、雕花窗”,现已成为建筑学家的新宠。而鲤鱼溪畔罗金山上拥有的近万亩生态茶园,更成为鲤鱼溪茶旅的一个新址。放眼望去,罗金山碧绿环抱、嫩芽吐绿,正是采茶时节,人潮涌动。

  不用说,一路上最令人心醉的,便是每一处溪湾中悠然游动着的彩色斑斓的大鲤鱼。据说全溪至少有数千尾,它们“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温顺如驯。再看四周,山影柔和,树木浓密,房舍田园,光影浮动,充满迷人的色调。

  不出我意料,人民的好公仆——时任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十分关心鲤鱼溪。有一次,他到镇前镇调研,村民反映鲤鱼溪河道不畅,原因是人为淘沙和杂物堆积所致。这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他对身边的人员说:“我记得县志记载过,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姓徐的朝廷命官主事关隶镇(即今镇前镇的前身),顺应地方民情,力倡封山禁林,蓄水养鱼,使关隶镇‘山清水秀’。如今,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更应让鲤鱼溪水清鱼跃!”随即他去现场逐一察看,又接连走访请教几个老村民,最后坚定地对大家说:“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即有沙的地方停止挖沙,没沙的地方从山下运沙来倒填滤水,至于垃圾杂物,要毫不迟疑统一清理,这样,鲤鱼溪便可以重新焕发光彩。”

  话声刚落,干部和村民都点头称是,纷纷鼓起掌来。谁知人群中忽有人问:“从山下运沙回溪要不少钱,怎么办?”

  廖书记立即笑着答道:“说得好,我考虑过了,运沙的钱县里出,你们干起来吧!”最后他还说道:“鲤鱼溪可是祖宗保护下来的宝物,怎么也不能废在我们手里!”

  廖俊波的话,给镇前镇干部、群众很大鼓舞,对镇前村的村民更是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于是上下同心,填沙滤水、清浚河道……村民都自发投入到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与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镇前镇有一批退休干部,不但积极建言献策,而且不畏辛劳,四处奔走,先后筹资三百多万元建设“鲤鱼溪公园”。

  鲤鱼溪上,还先后出现三座由村民筹建的廊桥——犀龙廊桥、长青桥、福缘桥,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一座云端上的村庄能够饱受水的滋养,不多见;一段溪流能够同时坐拥三座廊桥的秀色,更少见。倘若了解到这三座廊桥都是由村民自己筹建的,那就更叫人折服。

  原来,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村民纷纷外出打拼,一些人如鲤鱼跃龙门般成了企业家。他们不忘家乡建设,“乡亲一声呼,千里齐应诺”,不但慷慨出资修葺基础设施,还在建桥之前,组团外出考察名桥,博纳众长,精心设计。由此,鲤鱼溪上横跨起三座漂亮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廊桥。

  绿水青山,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是无根无蒂的;那根蒂,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要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新格局,就一定会陆续形成、绚丽无比。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