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秋木村纪事
2023-10-30 14:38: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范建生

  中秋时节,我应邀来到鄂西恩施秋木村参加座谈会。九月的秋木,田野风光旖旎。武官山上,郁郁葱葱,翠屏流云,山花烂漫。山峰之下,是一片丰收的田园。丰收的喜悦从田园铺向农家,金黄的稻谷、玉米,火红的辣椒、红薯,还有一串串碧绿透亮的葡萄,闪耀着诱人的光泽。我从村民的欢声笑语里,闻到了秋木村幸福的味道。

  乡村振兴的浪潮,让秋木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望着山边升起的一轮明月,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个帮扶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黄绍应,是检察院的一名干部,村民称他为老黄。十多年前的一天,老黄来到了秋木村,开始了他的帮扶工作。

  窗外斑鸠咕咕的叫声,将老黄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睛,他才意识到自己睡在村委会办公室临时搭的床铺上,空气中还残留着昨晚开会时抽的叶子烟的气味。半年前,单位领导把驻村帮扶工作的任务交给了他,上山后他就很少回家。前不久妻子病了,他也只打了个电话了事。尽管这一段时间他感到腰酸背痛,睡得很迟,但手头的事情使他无法再睡下去。

  入秋后的二高山充满了凉意,老黄迅速穿上衣服,边走边抖落着昨日进山衣服上沾满的刺果粘草,顾不得吃早饭,和几个在进山垭口上等他的村干部又踏上了勘查水源的弯弯曲曲的山路,消失在浓浓的云雾之中。

  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落有一千多户人家。当村干部领着老黄挨组挨户介绍情况时,这里的贫困程度连他这个“老农村”都皱眉。当他看到一家人还住在屋顶上长满乱蒿野藤的茅舍时,心就像被钉锤“咚”地敲了一下,刚下来时的那种怨气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没过多久,他坐班车赶到城里,从城里带来全院干警捐助的款物以及建房所需门窗等物资。三个月后,这家全村闻名的特困户喜气洋洋地搬进了一栋12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老黄的帮扶工作就从这家的“消茅工程”拉开了序幕。这件事,使得村民们开始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个看似农民模样的检察官。

  西流水组特困户胡某的住房条件也因老黄的到来而得到改善。胡某是个残疾妇女,自小先天性下肢瘫痪,丈夫已去世,和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相依为命。由于无劳力和经济来源,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年初,老黄和院里党员服务工作专班带着慰问金特地去看望了胡某,发现她家瓦房顶上到处是“天窗”,于是当场拟订了房屋维修方案。在乡邻们的帮助下,胡某家原来穿风漏雨的屋顶被检修了一遍,全部盖上了新瓦。望着两天来一直守候在施工现场直到竣工方才离去的老黄的背影,胡某这位身患残疾的普通农村妇女,眼眶里早已满是感激的泪水。

  村里需要老黄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改灶改厕,种经济林,建蔬菜基地,搞生态家园,扶持文化中心户,帮这家顾那家,忙不过来。老鹰岩上80多岁的王老头睡在填满稻草的蛇皮口袋枕头上的情景在老黄眼前直晃,他很心酸,脑壳里一团乱麻,真还有点“剪不断,理还乱”,尤其是这里的饮水难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村里大部分人家吃的是“望天水”——雨水,甚至人畜饮水不分,一遇天旱就要到十里以外的地方背水吃。村里学校的学生因为吃了屋檐水,结果造成八九个学生中毒。没有水,摆脱穷根无从谈起,解决水的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以前,村里试着搞了引水工程,但都失败了。吃上清洁卫生水,一直是村民的梦。

  村里的人都向老黄诉说,都把期待的眼光投向了他,一向沉稳的老黄心头一热。那段时间,他白天和村干部爬山攀岩,四处勘查水源,有好几次险些掉进山沟里,夜晚和村干部一起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他还请来水利局的专家商讨,初步制订了一个引水管道、蓄水池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三材配套的解决村民吃水难的方案。此方案得到院领导和水利部门的认可,全院先后投入资金5万元、购买水泥100余吨,建水池85口4500立方,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饮水问题。北风垭组是秋木村有名的缺水组,全组人在老黄带领下奋战3个月,建起了一个150立方的大水池,用自来水管把清清泉水引到全组的每家每户,村民们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通水那天,恰逢农历八月十五,村民们开心庆贺了好久,一直到深夜。这里没有吃月饼的习惯,但家家争着拉老黄去家里做客,用腊肉和苞谷酒招待他。老黄推辞不掉,被拉着去了。结果还只去了一家,从不喝酒的他就被灌得满脸通红,酩酊大醉……

  一轮明月静静地挂在老鹰岩上,被清泉滋润着的山村在月光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祥和。村民们都说,那晚天上的月亮好亮,好圆。

  月亮托起秋木村的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建设美好家园。乡村振兴的故事,如今在秋木村还在延续着。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