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
2018-04-09 09:0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 涌

  北方城市冬天的室内是个大温室,热腾腾的暖气恒温呵护着每个人。春天暖气停供,乍暖还寒,窗外却已春意喧腾。人们告别风雨无虞的“温室”,裹紧衣服走出去迎接昼夜温差的挑战。大家心里都明白:不从最安全稳妥的地方走出去,就会错过最有生命力的风景。

  近来流行的“舒适区”概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某些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或者生活模式,会让人置身其中感到舒适,就像冬天的暖气房和早起的被窝,让人不舍离去。“舒适区”是构建自我认知的护城河,是放松心情的避风港,但如果想要获得人生更大的精进,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是必要的,否则不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连红杏枝头春意闹也要错过了。

  写作也有“舒适区”。熟悉的题材,惯用的套路,轻车熟路的遣词造句,四平八稳的精神内核,构成了写作者文学的“安乐窝”。倘若还有一些赞美和荣誉加身,撑起了门面,那就更是“金窝”了。高卧“窝”中,批量高效地生产面目熟悉的文字,很容易有“下笔如有神”的“高产”快感。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自我重复在读者看来洞若观火,作者本人却常常并不自知。

  某些意义上讲,拥有一套可以“随时入住”的“安乐窝”,未尝不是写作者的一种机巧和荣誉。但沉湎于舒适区里的四平八稳,也扼杀了写作的更多可能性——更何况,有的“舒适区”是否有长久驻足的价值,有的“自我”是否有长期重复的价值,还很难说。若是已卓然成家,舒适区从“安乐窝”变成文学的城堡,或许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余地,但这毕竟只属于少数人。在我看来,对自我重复的毫无自觉,和对既得技巧的过分沉迷,实在是有一定功底的写作者最容易陷入的泥潭。

  文学,是文字的创造性运用,是一种探险。于未走过处开出新路,才是生命力之源。而在舒适区内原地踏步,则更像是“生产”而非“创作”——既无所“创”,“作”从何来?敢于丢掉烂熟的套路,才能拥抱更多的朝气与活力。趁着这个春天,走出气闷的“舒适区”,让文字也一起欢腾起来吧!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