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与遗憾:意大利“反黑”大法官法尔科内
2018-04-10 09:54: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林海

  一转眼,乔万尼·法尔科内大法官遇刺去世已经25年了。这位大法官在意大利曾令黑手党闻风丧胆。去世后,他的事迹也激励着后来者们继续前行。

  西西里少年成长为反黑先锋

  1939年5月18日,法尔科内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莫市。童年的法尔科内,性格很有几分特殊。他从不惧怕那些大块头的人。然而,他除了打翻对手外,还一定要通过言语说服他人。长大后,法尔科内进入热那亚海军学院学习。不久,他发现只有强权而没有真正的道义,是无法说服他人放弃作恶的。于是,他回到巴勒莫大学学习法律。1964年,他以优等生成绩毕业,来到伦蒂尼法院,成为伦蒂尼最年轻的法官。这意味着,他的尊严、事业和生命,都将从此与西西里岛上最强大的势力——黑手党紧密相连。

  西西里岛上的黑手党是恐怖、残暴的代名词。他们凭借暴力,控制了西西里岛上的畜牧、屠宰、果园和港口,向私人业主收取保护费。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黑手党组织贩卖海洛因、敲诈勒索、建立非法企业,聚敛巨额不义之财。谁要是敢反对,黑手党就会用汽车炸弹或一阵弹雨让他闭嘴。

  法尔科内从未在这样强大的对手面前低头。1966年,27岁的法尔科内负责审判当地的黑手党“家长”马里亚诺。他以强硬的手腕和巧妙的司法技术,通过“卧底”掌握了大量秘报和证据,将马里亚诺送进大牢。他也因此招致了黑手党的报复,被三个纹身的彪形大汉绑架,后来幸亏一位老警察的及时报告,才幸免于难。这样的经历在他27年的法官生涯中数不胜数。

  尽管危机重重,法尔科内并未退缩。1984年夏,他和杰拉奇法官一起审讯一位叫作布谢塔的“家长”,出人意料地打开了黑手党的缺口——布谢塔整整讲了45天,倒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通过布谢塔,警方掌握了黑手党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以及以往的罪恶活动情况。巴勒莫的首席检察官兴奋地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我们第一次深入到了黑手党的内部。”当年9月29日,“巴勒莫闪电行动”在法尔科内的指挥下开始。3000名全副武装的宪兵和警察,携带着366份逮捕令,闪电般地奔向巴勒莫市区的各个角落。半个小时后,第一批27名黑手党分子落网。整个行动中,共有70余名黑手党分子束手就擒。此后,警方又分别于1984年12月12日和1985年2月20日两次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三次行动共抓获500多名黑手党分子。对这批黑手党骨干的审判持续了两年,重创西西里黑手党,被称为西西里世纪大审判。

  继续战斗:血还未干不敢忘

  这次行动是法尔科内法官的经典之战。直到今天,法尔科内从布谢塔那里掌握的黑手党信息和他主导的闪电行动,仍然指导着反黑斗争。巴勒莫市的伊格纳齐奥·德弗朗西斯科法官说:“法尔科内就像开辟新大陆的哥伦布,他为我们后来的每一个人指明了新的道路,他产生的影响巨大无比。”当然,或许也正是因此,他成为黑手党人必须除之后快的头号敌人。

  1992年5月23日下午5点40分,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机场迎来法尔科内的专机。三辆防弹车立即上前迎接。随后,三辆警车鸣响了警笛,警灯闪烁,呼啸着驶向巴勒莫城。在离巴勒莫只有20公里之地,惊天动地的爆炸发生了。三辆开道的防弹车被炸飞到100米开外,法尔科内的汽车也来不及刹车,一头栽进了爆炸产生的长达20米、深达8米的大坑中,车头完全瘪塌。血肉模糊的法尔科内被送到巴勒莫市立医院的急救室时,已奄奄一息。15分钟后,法尔科内伤重身死。同行的数名警卫和他的夫人也不幸遇难。原来,为了这次暗杀,黑手党人费尽心机。他们跑遍西西里所有的矿山和采石场,收集到整整一吨炸药,并于头天晚上就安放到公路旁的排水管道里。

  黑手党的报复并没有结束。在法尔科内死后不到两个月,一同指挥“巴勒莫闪电行动”和“西西里世纪审判”的检察官博尔塞利诺遇害。人们愤怒了,黑手党肆无忌惮地使用大量炸药、精确地对反黑战士进行袭击,难道就拿他们没办法了吗?意大利总统和总理迅速作出反应,斯卡尔法罗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像当年抵抗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一样,抵抗黑手党。阿马托总理也声称:“本人要正告凶手和那些专门与国家为敌的人,无辜者惨遭横祸,固然使我们充满悲伤,但更坚定了我们与黑手党作斗争的决心。”

  接过法尔科内反黑接力棒的,是一位女检察官。她叫伊尔达·博卡西妮。她曾协助法尔科内调查米兰市黑手党洗钱活动,由于配合默契,两人成了好友。在法尔科内的葬礼上,她满脸是泪,立誓要继续法尔科内未竟的事业。她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正义。

  伊尔达成功组织了多次逮捕和诉讼,成为意大利黑手党最为畏惧的女人。2007年,伊尔达成为意大利首席检察官。然而,镁光灯前,她静了许久,说起的仍然是她的挚友和前辈:“法尔科内法官遇刺已过去了十几年,可至今我依然对此感到愤怒和怨恨。”这个名字,对于她和西西里来说,都是永远抹不去的痛、恨和前行的理由。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史学博士)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