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读书入画 画中读书
2025-08-14 10:39: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缪士毅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自古以来,人们便十分重视读书学习。许多名人对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留下诸多名言。西汉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药”作比,说明读书可以治愈人的愚昧无知。宋代苏东坡提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表明自己立下志愿,要把全天下的字都识完,把天下所有的书都读一遍。明代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人们通过读书与远行来增长知识。

  有趣的是,许多画家喜欢将读书场景作为创作的题材,用手中的画笔,绘就展现读书人读书场景的画作,这也是对读书见解的独特表达方式。在捧读品赏画家的画集或画册时,不仅能获得无限美的艺术享受,也能从中感受到读书人不论何时何地,都珍惜读书时光、汲取知识的品格。

  这类画作异彩纷呈:有的体现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读书场景,如元代画家王蒙的《春山读书图》、清代画家恽寿平的《秋山读易图》、清代画家蔡嘉的《秋夜读书图》等。有的反映不同读书地点,如明代画家沈周的《山居读书图》、明代画家蒋嵩的《渔舟读书图》、清代画家禹之鼎的《竹溪读易图》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画家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绘画风格亦有差异,但在创作以读书为题材的画作时,画家都注重画面中对“读书”这一场景的描绘,给赏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情趣盎然。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绘有多幅以读书为题材的画作,如《山窗研读图》《松窗读易图》等。《松窗读易图》创作于1701年,大小为187×80cm,纸本设色,现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画面中,远处山峦巍峨、树木蓊郁,近处几株松树虬枝苍翠、松针刚劲,两座瓦房建在松树旁,其中一座瓦房开着窗,邻近巨石。仔细一看,一高士正坐在窗旁读书,从画作的名称来看,这高士读的正是《周易》。瓦房周边环境幽静,实为读书的妙地,难怪这位高士读起书来如此专注!此图水墨淡色,苍蔚幽森,山清气爽,再将高士读书的情景置于画中,平添画面的文气雅韵。

  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绘有一幅《疏雨牧读图》,创作于1881年,大小为136.6×33cm,纸本设色,现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院。画面上有一大一小两头牛,悠然站立,大牛头侧向前右方,小牛依偎在大牛一侧,脸向后方。牛身旁有一硕大古树,枝繁叶茂,枝叶似乎正被风雨吹向一侧。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两头牛旁有一放牧者身穿淡色衣服,赤着脚,蹲坐在古树下,双手捧书,目不转睛。这位放牧者利用牧牛间隙,不怕风雨影响,见缝插针读书,可见对书之喜爱。浓淡的墨色,精心的构图,鲜活的场景,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疏雨牧读图,独具情趣。

  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绘有一幅《挑灯读书图》,创作于1908年,纸本墨色,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从画面看,一人披衣而坐,膝前置一竹架油灯,凭借灯光正在读书,那扬眉睁目、聚精会神之状,尽显读书神采。上题沈石友的诗:“日短夜更长,灯残影相吊。独坐犹时艰,突突心自跳。微吟有谁知,魍魉暗中笑。黄叶挂蛛丝,风吹作鬼叫。”吴昌硕与沈石友为一生契友,其时时共鸣,不断发为诗画。沈石友之诗与吴昌硕之画相互映衬,读书之景已在画中尽显,诗又点出人物内心,意味悠长。

  近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绘画题材广泛,读书也是他笔下的题材。他的《松根读书图》创作于1930年,大小为32.5×21cm,纸本设色。画面上,松枝虬屈,松秀豪劲,松旁几株修竹,纤细摇曳,邻近的小小树枝上,红叶耀眼,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一高士在松树下席地而坐,左手搭在地上,右手托着一本书,眼睛正注视着书本,一副全神贯注的读书模样。纵观画图,人物姿态怡然,衣纹流畅,画图色彩淡雅,颇具古意。

  读书让人更加谦逊、通达,以读书入画,更添雅致。不妨趁年华正好,品读书画,在其中修炼更好的自我。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