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检察职能融入到社会治理和矛盾化解中,徐州市鼓楼区检察院集中整合“四大检察”对外服务功能,成立“鼓语新枫”工作室,推行“一次有效接访”工作理念,以一站式解纷、律师介入、多元和解、巡回服务等手段,实现矛盾化解率98%,化解最高检交办重复信访案件1件、5年以上积案1件,1件案例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公开听证典型案例。
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实现“一次有效接访”
改造升级涵盖刑事和解室、“检护金融”工作站、“钟鼓益民”支持起诉工作站、维护青少年权益岗等功能的“一站式”解纷工作室,建立群众来信来访线索一体化处置工作机制,明确6项18类线索移送责任和流程互嵌路径,有效提高控告申诉与“四大检察”、检察侦查、案件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线索流转、处置、化解率。2024年以来,移送线索54条全部结案。
在周某某家属异地寻亲案中,工作室通过“跨省协查绿色通道”24小时内完成监狱信息对接,让1700公里外的焦虑化作司法温度。这种创新不止于个案——依托徐州数字“阳光信访”系统,与司法行政机关建立线索分类、闭环处置、查询反馈、领导包案、联合救助等管理机制,细化衔接配合规定,组织检察官联席会、多部门论证会10余次,258件来信来访回复率、按期答复率均达100%。
延伸涉检信访律师介入效能,实现“一次有效释明”
发挥第三方专业化、中立性优势,依托该院全省首创“涉检信访案件律师介入制度”经验,联合区司法局制定《关于律师代理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制度实施办法》,吸纳辖区19家律所民事、刑事领域律师24人建立代理律师库,明确律师参与矛盾化解和代理案件的3类适用范围,规范“申请—审批—备案—指派”4项流程。经来访案件当事人自主申请或工作室推荐,律师库成员介入涉检信访案件13件次,代理刑事申诉案件2件次,12名困难群众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专业法律援助。正如代理律师所言:“独立第三方的深度介入,既破解了当事人举证难题,又增强了检察监督透明度。”
建立“和解+”多样选择体系,实现“一次有效办理”
推行“和解+调解”工作模式,针对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罪案件、民事诉讼监督、刑事申诉等案件,会同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工作室建立人民调解室、社会调处室,聘请街道办事处人民调解员14人,调解8次,有效和解2件。
实行“三级答疑”工作机制,由首办检察官、部门负责人、院领导分级进行释法说理,首办责任人接待来访群众179人次。创新“和解+行政争议化解”双轨机制,与区司法局会签《关于在行政案件中共同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的意见》,提前介入调查老工业区、棚户区等搬迁改造工程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23件次,综合运用检察长包案、检调对接、检察建议、公开听证等手段,促成1起信访长达5年的城建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该案入选全省检察机关公开听证新闻发布会典型案例。
激活巡回服务矛盾前端化解,实现“一次有效答复”
针对辖区多个办事处存在“城中村”现象,该院出台《12309检察巡回服务工作站及检察巡回服务工作办法》,联动街道办、派出所建立“信息直通车”,及时收集执法信息和监督线索。巡回检察官对接分管信访工作负责人,指导收集汇总基层网格矛盾纠纷、涉法涉诉信访情况57件次,发现刑事困难被害人救助线索26条。开展巡回服务时悬挂统一标牌,公开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资深检察官携“法治服务包”联合基层工作者开展巡回服务10余次,发放便民卡千余张。
由于信访人杨某某已78岁高龄,且长期卧床卧,工作室启用“移动办案终端”现场完成释法说理、文书送达,使信访人足不出户实现诉求闭环解决。
“从被动接访到主动巡访,从坐堂办案到送法上门,我们正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的精度。”巡回检察官的这番话,恰是“检力下沉、服务前移”改革实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