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风赋》
2018-04-23 10:16: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王乾荣

  宋玉在其名篇《风赋》里引楚襄王的话说:“夫风者,天地之气也。”其实“风”乃是“流动的气”。气是看不见的,而风仿佛是“看得见”的——气动而成风,就“看得见”了。实则气之动,仍是看不见的——人们看见的,是动的气即风,催促着“静物”的动。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树亭亭玉立在那儿,纹丝不动,起风了,在风的鼓动下,树摇晃了。

  唐代诗人李峤诗《风》云“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就是风。它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吹开春日绚烂的花朵;刮过江面,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弯腰。

  宋玉更说,风“起于青萍之末”,掠过山谷,在山洞口怒吼,沿着山坳,在松柏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呜呜之声;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狂风至而飞砂走石,摧枯拉朽,冲击着森林原野……

  瞧瞧,风的本事多大。但人们看到的,乃是沙尘漫天、松柏狂舞、千尺巨浪,还有草的碧绿、花的怒放,而不是风。

  风并非一种奇怪东西,却是一种吊诡现象。在自然界,雾、霾、云、雨、雪、雹、冰、霜、露、电……这类气象,人们都看得真真的。虹和霞,为光经空气折射而成,人们也看得见,唯独风,愣是看不见的。

  这看不见的风,可以充满任何空隙的风,引申出无穷涵义。

  “风”与“气”同,合为“风气”,即风尚习气,咱们看得见吗?人们的爱好或习惯的流行,像风一样普遍,故称“风气”;而“风气”本身是看不见的,人们看见的,乃是风气浸淫下的高尚端方或鄙下龌龊现象。风气也称“世风”。成语“世风日下”“时风浇漓”,指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

  风气、礼仪、习惯之总和,叫“风俗”。风俗败坏,教化缺失,即是“伤风败俗”“有伤风化”。

  咱们为什么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浪费这四种现象,称为“四风”呢?那是说,它们已成为流行的东西,即成“风”了。“风气”咱们看不见,但隐秘会所里的大吃大喝咱们即使看不到,也是能想象到的。有些地方劳民伤财,把政府大楼盖成美国白宫模样,也是歪风使然,“歪风”咱们看不见,“白宫”入人之目,却扎得人眼睛生疼。“官气”也是无形的,但衙门里的“脸难看”,咱们见识得少吗?

  是的,是风气,就不是一般问题,而是涉及面很宽的普遍的问题,是严重的问题——质言之,是腐败问题,至少是趋向腐败的问题,就像宋玉指出的,它“驱温致湿,中心惨怛”,使人“生病造热”,是不利于社会和人民的。

  官场腐败现象的屡禁不绝,就是因为它成“风”了,而防风墙尚未建固筑密,正如宋玉说的“空穴来风”——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钻进来,空洞多多,歪风肆虐,积重难返。

  自然界的风,是挡不住的;社会风气,包括党风,却可改良,名曰“移风振俗”,反“四风”,即此之谓。

  如前述,风尚有使草变绿、令花怒放之功效——那是温暖的春风。

  在“教育实践活动”这股春风的吹佛之下,向往教化的花朵,仰慕礼义的绿原,必将生机勃发……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