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标题很是老套,还没动笔就已闻到了“鸡汤”味。严格说来,读书快不快乐不取决于读什么,而是为啥读。为快乐读书,自然是快乐的。快乐阅读的前提是闲暇和心情,忙得像孙子,心情像大爷,那就啥也别读了。
书有好坏,人有高低。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肯定不会天天捧着个手机。当然,如果觉得这样很快乐,那也行。然而,世道无论怎样变化,还有一种阅读的快乐是回归到传统的、古典的阅读方式,即读纸质书。我们知道,每一本书的装订都会留下很多空白处,再吝啬的出版家、印刷者,也不可能把书页印得满满当当,四周的空隙就是读者的想象之域。读书最好方式是带上一支笔,既可以即时地把困惑、心得捕捉到空白之处,也可以在那些美妙的句段下面做记号。
读书的快乐来自于随性的阅读、自由的阅读,这里没有道德插足的余地。对我而言,一种最恰当的阅读方式是闲逛式的。闲逛既可以是在挤满了人群的地方背过身去又被人群推挤的一种存在状态,也可以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书页里面东翻翻西瞧瞧,以此来打发时间,排遣寂寞的一种方法。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看起来没目的、没目标,但我们的大脑都有整理碎片的功能,闲逛多了,杂书读多了,最终会通过大脑的处理把它培养成一种学养、修养和气质,闲逛就变成了一种诗意的思考。
一个人总是固定在一个对象上,会缺乏趣味。人有时候应该有点不务正业,反叛式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个快乐的阅读者,首先是一个闲逛者,阅读就是一种懒散的看书方式,乐趣从中发现,也由此而来。
当然,人都有追求优秀、追求卓越的天性,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选择那些对我们这种天性有培养价值、培养作用的读物。要追求卓越、追求优秀,那就选择一些好书去读。读经典名著和读网络小说,其意义肯定是不同的,这两种人的存在方式及气质也是不一样的。阅读有两种:一种是爬坡,上去了就是另一种眼界;一种是行路,纵然能加快脚步,也还是平地的风景。虽然并不需要提倡大家都去读经典,但是逆流而上地阅读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读书有时像是海边拾贝,浪花退却,留下的是俯拾即是的美丽;读书有时像是捕捞,沉甸甸的渔网就能让渔夫意识到捕获了什么;我们向好奇的海洋撒下渔网,快乐就是我们把这沉甸甸的渔网拖出水面的努力和喜悦。一本书的好坏是用书中画的横线来衡量的。横线是我们历经的足迹,也是我们生命中的引语。一本书没被画上横线,不是生命的无足重轻,而是为了日后忘却的记忆。一本书被画满了横线,并不意味着生命充盈的都是箴言,而是我们懵懵懂懂,留待日后慢慢咀嚼。一本书画满了横线,也可能是生活的无聊和琐屑,是我们想在书中寻找快乐的记号与明证。
书是一抹微光,是寒夜里划着了的一根火柴,它烛照了我们人生的晦暗,以及微光所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