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首先是阅读者
2018-04-26 09:35: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贾樟柯

  初中的时候,我开始有了满县城游荡的习惯。有时候,一群朋友会趴在墙头聊一下午,只是为了看向那被围墙遮蔽起来的一望无际的荒草。多年之后,我才发觉这种游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陌生感,在熟悉的县城里,那些突然而至的陌生风景,可以带给我豁然开朗的心境,抑或是使我陷入对远方与未来的憧憬。

  很快,我发现了读书的乐趣。读书犹如我在县城里的无数次游荡,那里是更迷人的陌生之境。每打开一本书,书里面的世界都会带给我新鲜的认识和经验。最初我发现在县城新华书店的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诸如唐传奇、宋词元曲等古文、白话对照本。翻开绿油油的封面,和着墨香去读这些古人的文字,了解他们的传奇,体会他们的诗情画意。古人与自然景致的呼应对话,他们在命运沉浮中发出的境遇感慨,都是我未曾经历过的。最初的古文阅读在某一个方面扩展了我的经验,让我对世界变得敏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们进入到了全民哲学热潮的年代。国营的新华书店外面出现了很多个体的书摊,这些书摊另有一方天地。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琼瑶的小说,也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著作。积攒下零花钱买来一册萨特的著作,我读得懵懵懂懂,但正如读尼采的语录:我们时而穿过白纸,时而穿过荒野。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扩展了我的精神疆域,让思绪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那个时候起,我的阅读由诗词而小说,由小说而哲学。阅读占据了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每一个写作者首先都是一个阅读者。跟每一本书里的灵魂相遇,听他们倾诉,感受他们的情感,慢慢地也让我开始有了写作的冲动。而我也从一册路遥的《人生》,开始学会了思考。

  中学毕业以后,父亲送我去太原学美术。有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去太原的外文书店玩,发现了一个进口图书的专柜,里面陈列着印刷精美的进口画册,有塞尚、梵高、高更、毕加索,我们只能透过封面感受斑斓的色彩。营业员是一位中年男士,他告诉我们:“你们可以看这些书。”他从抽屉里找出一双白手套。我接过手套戴上,他把玻璃柜打开,我小心翼翼地捧起画册。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家书店有一个规矩,只要是感兴趣的读者,只要你愿意戴上白手套,就可以翻看这些进口书籍。

  这个书店和这双白手套让我理解到,知识是应该被分享的。一册书最重要的不是卖多少钱,而是能影响多少人。过去,由于文化资源流通的问题,县城里的人可能看不到丰富的图书。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购书,虽然我还是喜欢手持一册实体书,感受它的重。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