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用生命去热爱
2018-04-26 09:33: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阎晶明

  “只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这是路遥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人生道理,也道出了读书写作的道理。

  今天的人们,读书的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然而读书却仍然是一件需要呼吁的事情,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的动力不可谓不大,然而课本之外并无读书习惯却成了教育的隐忧。《路遥传》里记述的路遥读书,却是另外一种情景。饥饿是少年路遥的常态,贫穷是他成长中如影随形的伴侣。然而,路遥在读书上表现出来的饥饿感甚至可与其食不果腹的生存现状相比。路遥是学校图书馆里的常客,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可以读到的图书、刊物、报纸,县城里的文化馆、新华书店,只要有书报刊能借读、蹭读、“偷”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无时不在争取的阅读不但让他成为作文高手,更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无限遐想,他记住了宇航英雄加加林,并在多年之后,为自己笔下走不出乡土的农村青年起了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名字:高加林。当路遥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轰动一时的小说《人生》之后,通过阅读获得的放飞是彻底的,全方位的。

  《人生》的巨大轰动没有让路遥飘飘然,他立下了更大的创作志向,写一部超越自己的长篇巨制。为此,路遥做了超乎寻常的创作准备。而所有这些准备,同样是从阅读开始。他集中阅读上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分析主题,研究结构,真切体会到创作长篇小说“要求作家既敢恣意汪洋又能绵针密线,以使作品最终借助一砖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势”。为了让笔下描写的生活入情入理,他阅读大量社科著作。为了让自己塑造的小人物真正融入大时代,他找来近10年的报纸合订本,逐年逐月逐日逐页地翻阅。正是这样的阅读,为他做一个时代记录官的创作理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享受着迅捷发达的通信,接受着乱花迷眼的信息,心性和精力无时不被各种诱惑牵扯和吸引,读书这种传统项目反而成为相对边缘化的活动。每一年的世界读书日,主题似乎永远都在呼吁阅读,强调读书之美。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读书的条件和动力最根本的来自读书者的内心。遥想路遥,闭塞中搜求的阅读,贫困中坚持的阅读,向大师学习并寻找规律的阅读,向经典致敬又独立思考的阅读,才是读书正道。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同时也是用读书点亮生命之火并因此充满创造力的读书人。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