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自今年8月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电影暑期档的一大亮点。这部聚焦“小人物”突破与成长的作品,将平凡人的酸甜苦辣和工作生活中的无奈融入剧情,让动画不再是单纯的奇幻叙事,而是成为当代生活的镜像。当影视作品与个体情感相互融合,童话故事与现实生活交织重叠,这部作品也完成了从单纯的喜剧动画到提供情绪价值的华丽转身,从而让无数人产生共鸣。
“浪浪山”在哪里?“浪浪山”是世俗观念的具象化。
“浪浪山”是一座没有地图的山,当动画里的小妖怪们背着柴火在蜿蜒的山路上蹒跚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水墨渲染的奇幻场景,更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精准缩影。导演用妖怪世界的荒诞外壳,包裹现实社会的坚实内核,将世俗标准化作具象化的山体结构,将个体价值与职位高低、收入多寡粗暴地画上等号。生活中那些“别折腾”的劝诫,那些“别人都这样”的参照系,最终都变成捆住手脚的荆棘藤蔓,导演用妖怪们日渐相似的灰褐色皮毛,暗示着世俗标准对个体拼搏的消解过程。
但“浪浪山”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并非全然黑暗,山涧里偶然闪现的萤火,就像小猪妖的母亲给小猪妖装水的葫芦,证明着世俗牢笼里仍存在未被规训的温情。当小猪妖与蛤蟆精躺在柴堆上幻想加入取经队伍时,星空投射在瞳孔里的光芒,恰是向往自由的心理投射……这些生活中的温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渴望,让“浪浪山”超越了简单的批判隐喻,成为映照现实生活突破困境的多棱镜。
“浪浪山”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我们内化的压迫逻辑,这座用世俗观念堆砌的山,既是我们注定要背负的枷锁,也是磨砺生命韧性的硎石。
小妖怪们叫什么?小妖怪是平凡生活中的“你我他”。
“浪浪山小妖怪”第一次把视线聚焦到那些在书中和其他影视作品中一笔带过的“背景板”人物,影片中4只小妖怪自始至终未被赋予姓名,正如电影的英文名“Nobody”——“小角色”。影片导演於水在受访时提到,他曾想为小妖怪们取名字,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我们的名字最终可能也不会有人记得,小妖怪们也是,他们代表着芸芸众生。”导演用粗粝的笔触勾勒出这些小妖怪,却在他们的褶皱里藏进了每一个平凡人的缩影,以留白艺术激活观众类比,让每个人在电影里面都能看到自己,当观众将小猪妖对应为“熬夜程序员”、将蛤蟆精视为“考编青年”,此时小妖怪的名字已经升华为共情的通道,让每个观众都在镜像中认领了自己的姓名。
影片中村民对小妖怪们的话语,映射出社会对无名者的经典诘问,小妖怪们最终失去名字,却在村民心中立起“无名庙”,庙前络绎不绝的香客证明,“真经”不在终点,而在拼搏追寻的路上,当我们感同身受地跟着小妖怪们经历那些可笑的挫折、隐秘的温情、无力的反抗后,能够明白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拼搏中正视自己作为“小妖怪”的价值。
他们是假的“取经团队”?他们是拼搏者的真实写照。
“浪浪山小妖怪”恰到好处地定位在“足够真实引发共鸣”与“足够荒诞允许笑谈”的完美平衡点上,其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揭露社会,而在于疗愈内心,让观众在笑声里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和热血,因为它提供了对抗困境的解决方案——既然无法在既定规则中获胜,那就再拼搏一次。影片最终的成功在于它制造了“共谋式观影体验”,当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在小妖怪撒谎时发出会心一笑,在它救人时同步抽泣,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无声的集体宣誓,既允许现实生活中存在荒诞,又依然选择保留拼搏的本能。导演用共情视角撕开了拼搏者最隐秘的精神图景——那些不被看见的坚持,那些无人喝彩的改良,以及那些在生活缝隙里倔强生长的微光。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地方,正是对平凡拼搏者的礼赞。生活就像浪浪山,我们都是浪浪山里的小妖怪,平凡如尘埃,却因努力而伟大,虽然不一定能到达山顶,但拼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