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仪的包包以不足平日一半的价格上架某“微店”,你会不会心动?“小便宜”背后潜藏的巨额不法利润又会指引商家走向怎样的陷阱?
仿制订单带来“灵感”
杨某和张某本是一对从事皮包生意的小夫妻,平时生产经营老实本分,辛勤打拼带来了经营业绩逐步增长的回报,生活质量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就在这时,一个“暴富”的机会摆在了他们眼前。
某日,一位徐姓客户主动与杨某攀谈,爽快地打来5万元定金,表示自己希望对标爱马仕广受欢迎的某款名包制作一批仿品。这次“代加工”的经历给了杨某启发:自己从事皮包生意多年,代加工厂家也熟识不少,包包的质量基本可以保证,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各类名牌包的标志,制作起来又不难,自己岂不是“发达”了? 自觉想通了其中关节的杨某兴奋地将这份“致富经”说给妻子张某,两人一拍即合,经营“转型”由此萌发。
试水预售套路繁多
为了能更好吸引网络受众了解自己的“新产品”,夫妻两人分工配合,先按照时下流行款式选择奢侈品牌包中售价上万的“爆款”,选定目标后,找到代工厂仿制一件样品,由妻子张某以手持、肩背名包拍照的形式,做出多样化展示角度挂到二人“微店”中。再将产品对标价格砍到不及正品包的一半,辅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宣传标语引导消费者驻足。
在具体销售上,两人果断采取预售模式,让心仪产品的顾客先行下单,约定45天左右发货,在预售截止后夫妻俩安心统计订单总数再联系代工厂进行加工。造假滞留压货的风险被转移,没有库存压力的二人先后找到张某某和成某某两处货源,累计仿造包含爱马仕、LV等品牌在内的648只名包,通过微店预售的销售额达340万余元。
造假产业法网难逃
除了顾客单人订单外,最初要求夫妻二人制作仿制名包的徐某成为他们最大的买家。徐某收货后,再将其加价贩售给钱某、王某、龙某、杨某某等下游经销商,他们同样通过网络售卖非法牟利,一条造假售假的产业链快速运转。后来,在王某处购得所谓名包的齐小姐察觉到不对劲,遂向公安机关报了案。案件移交徐州市鼓楼区检察院后,检察机关快速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顺藤摸瓜”,从王某的交易流水入手,逐步深挖徐某、杨某、张某等人犯罪事实,一条由夫妻二人所“供养”的假冒奢侈品包制作、销售黑色产业链最终被彻底根除,所有造假售假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达832万余元。 案发后,在检察官的教育引导下,杨某、张某等人主动退还违法所得合计185万元。最终,杨某、张某、张某某、成某某因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徐某、钱某、王某、龙某、杨某某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6万元至175万元不等。造假售假带来的“发财梦”终究破灭,杨某夫妻二人追悔莫及。
【检察官提醒】
广大经营者应当依法依规诚信经营,切勿为一时利润铤而走险,知假售假终将受到法律惩处。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理性消费,购买商品时选择正规渠道,如发现制假售假行为,请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