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孩子们有爱,才能远离欺凌
2020-09-10 15:40: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唐颖

  一起校园欺凌案。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因为对自己的同学看不顺眼,扇耳光之后,竟然脱去被害人的衣服,拍了裸照。被害人报案后案发。

  女孩短短的黄头发,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看不出任何愧疚。做完笔录,签字,她始终毫无表情。

  因为她是未成年人,讯问时需要有监护人在场,于是,检察官见到了她的妈妈。妈妈女工样的装扮,神情惶恐,一连串地对检察官说着“对不起、对不起”,看着女儿的眼光却充满了怨恨和愤怒。

  面对妈妈的埋怨,女孩一脸毫不在乎的神情。

  办案中,检察官得知女孩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了婚,妈妈在南方打工,女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妈妈感觉对不住女儿,女儿伸手要钱,只要自己能够给得出,省吃俭用也要给。

  女孩有一次被别人欺负了,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她发誓要自己讨回来公道。她跟妈妈要钱,学着给同学买点小礼物,靠一点小恩小惠拉拢了几个同学,校园里看谁不顺眼,就去欺负人家,一直发展到脱同学的衣服,涉嫌寻衅滋事犯罪。

  本是如花的青春少女,却如此的冷漠暴力,让人在怒其不争的同时,也会哀其不幸。

  校园霸凌者,本是应受社会谴责的一个群体。但是办理这样的案件越多,检察官越会感到心痛,既为受害者,也为霸凌者。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成长过程中最缺乏关爱的一群人。得不到关爱,他们也学不会关爱别人。正如心理学上的一句名言:你给不出你所没有的东西。

  风靡一时的电影《少年的你》中,最令人讨厌的学生魏莱,也是最令人窒息的角色。影片中,面对因为不堪忍受校园欺凌而跳楼的同学,她在接受调查时,却冷冰冰地说出了一句话:“她死了,她妈妈能够得到几十万的赔偿,她得挣多少年,才能挣这么多钱。”

  魏莱说出的话透出彻骨的寒意。你很难想象一个看起来青春洋溢的女孩,却如此的冷血无情。她死后,父母亲去认领她的尸体,母亲痛哭,父亲却转身就走,父亲内心的冷与硬由此可见。这个细节透露了魏莱成长的环境——看起来条件优越,却是同样极度缺少同理心。冷血的父亲,带给孩子的必然是伤痕累累的心,而不是温暖、陪伴和关爱。

  魏莱死前,因为拍了小念的裸照,求小念原谅自己。但她的道歉,却并不是因为内心的愧疚,而仅仅是担心自己会因此被取消考大学的资格,她急切地说:“我爸爸因为我复读,都已经一年多不理我了。”一个父亲仅仅因为女儿复读就一年多不理女儿,给女儿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而所有的压力,都必然要去寻找出口。出口,一般是打出来、病出来、说出来。在没有人可以诉说痛苦的情况下,魏莱选择了欺凌他人,来排遣自己的痛苦,让自己取得一些高高在上的感觉。然而,这样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影片的结尾,魏莱死了。她是因为触发了小念极度的愤怒,被推下台阶,失去了生命,她的死还成为了市民的谈资。她也是全片唯一没有得到救赎的人。

  而对魏莱这样的孩子,唯一的救赎,就是爱。来自父母的爱,来自社会的爱。

  正如《平安中国之守护者》中拍摄他人裸照的女孩,她的父亲坐牢,母亲经营小卖部,因为从小被欺凌,而逐渐学会用拳头说话的女孩,最终是被社区矫正的司法工作者用宽容与温情,逐渐融化了内心的坚冰,找回了生而为人的柔情。

  如何才能培养性格健康、有同理心的孩子?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舍得拿出时间来,多给孩子陪伴和关爱。因为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无条件的爱和关注。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教会他们正确表达。因为情绪是没有对错的。情绪只有能够流动起来,并且得到表达,才不会积累在潜意识和身体里,危害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同时,对孩子的不当做法,要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安全的情况下,也要允许孩子试错,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会为自己负责。

  检察官在办理校园欺凌案件的过程中,在依法予以惩处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关爱和挽救。因为融化冰河的,从来都不是寒冷,而是温暖。可以引入社会购买服务,对罪错少年开展中长期心理辅导,通过专业辅导,逐步唤醒他们的良知,把他们送回正常的人生轨道。对于罪错少年的家庭,要联合心理咨询机构,对家长加强亲职教育,帮助他们深入分析,查找家庭因素,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心理成长,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宽容孩子,帮助孩子走出泥潭。

  校园欺凌,是个社会问题,家庭、学校和司法机关要同时担负起责任,才能够解决。

  (江苏省徐州市检察院唐颖)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