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之后·之所以
2018-04-16 16:35: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王乾荣

  常见有文章写一句话,句首就说“之前”如何,“之后”如何,主体跑哪儿了,不知道——太节省了吧。老实点儿,说“这之前”或“那之后”,都是通的。一句话开头就说“之前”“之后”,读者会有疑问——什么之前?什么之后?您不还得麻烦解释吗?

  “之前,我妈就给我准备了学费。”这话啥意思?你妈给你准备学费,是你出生之前,还是你上小学之前、上中学之前、上大学之前?读者猜不透,还须反复阅读上下文,读后则有两种结果:一是大概理解了你的原意,一是干脆没弄懂你说的“之前”究竟是“什么之前”。

  又,常看人作文,一句话,起头就道“之所以”如何如何。这样说,合适吗?且看语言三大师如何定位——

  吕叔湘认为:“用‘之所以’起句是一种常见语病。”

  叶圣陶指出:“‘之所以’就是‘的所以’,一句话要用‘的所以’开头,谁都知道没这法说。”

  张志公举了个例句,说明“之所以”置于句首的荒诞。这个例句是:“之所以喜欢用一点文言腔,是因为这显得古雅一点。”开头用“之所以”,古雅是古雅了,然而是不是令读者莫名其妙呢?因为这个句子的前半句,可以叫人理解为“之所以”是一个人,他是“喜欢用一点文言腔”的。按照文言说法,这个句子的“之所以”应为“其所以”,才是合乎文言语法的。“其”代“他”——“其所以”就是“他所以”,也即“他之所以”,则上述那句话应是:“他之所以喜欢用一点文言腔,是因为这显得古雅一点。”这话,才算说明白了。“其所以”里的“其”,是古汉语的一个代词;“之所以”里的“之”,是古汉语的一个结构助词。结论:“其所以”是借用了古代汉语;“之所以”则不伦不类,既不是古代汉语,也不是现代汉语。

  结构助词“之”置于“主体”和“所以”中间——如“他之所以”,也即在“他”和“所以”中间加个“之”——乃是表示“他所以”这个短语是偏正结构,并从语气上加以强调的。

  比如“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好文章,是因为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断不能说成“之所以作家能写出好文章,是因为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后面这句子,“之所以”就成了“作家”的修饰语了,岂不怪哉。

  我再引古今两个句子,说说怎么用“之所以”——

  颇难懂的《周易》里有一句话:“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网上有一句特别恶心的“鸡汤”:“男人之所以正派,是因为受到的诱惑不够。”

  这两个句子,尽管一雅一俗,但“之”这个助词用得都很恰当。两个句子的最前面,各有一个主体,一为“君子”,一为“男人”。两句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君子的所以动天地也”和“男人的所以正派”,均是表“果”的;“可不慎乎”和“受到的诱惑不够”,均是表“因”的。所以没有主体的“之所以”,是无所指的,是特别诡异的。

  汉语不是要“走出去”吗?所谓“网语”,已经把汉语糟蹋得不像样子,没尊严了,如“尬聊”“然并卵”“图森图样破”……当什么讲啊?传统语言规范又被任性打破,颠覆“说人话”的逻辑。汉语成了“四不像”,走向世界,会不会令老外傻眼?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