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邻
2018-04-16 16:37: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木梓辛

  老家东院邻居姓王,三间北屋,一个小院。老王每天的生活就是下地干活,回家吃饭,晚上串个门儿,睡觉。老两口和和气气,勤俭持家,相敬如宾,唯一的遗憾是一辈子无儿无女。

  岁月不饶人。文革后,老王渐渐觉得体力不支,干不动了。到医院一查,大事不好,肺里长了东西。老两口急得茶饭不思,老王万一撒手西去,老太太可怎么过?不管对着谁,老王说不过三句话,一准会绕到这个大难题上。街坊四邻跟着瞎着急,劝老王去找生产队。那时生产队尚未撤销。

  生产队长姓刘,住在村西,当过几年兵。兄弟姐妹多,他是家里老大。几天后,队长来到老王家,告诉说队里有五保户制度,决不会让大婶儿忍饥挨饿。但依队里的经济实力,要过得丰衣足食也不容易。他提出了另一个解决办法:他搬过来,给王家当儿子,照顾二老生活。

  这办法类似于农村的入赘。但刘队长那时已经娶妻生子,媳妇是当村杜家的闺女。

  王家老两口把这办法跟街坊一学舌,立即引得猜测纷纷,基本认为队长没安好心,目的不在养老人,图的是王家的房子家产!

  老王说,这层意思队长也挑明了。他说家里人多房少,结婚后老跟兄弟姐妹挤在一起不是事儿,靠爹妈盖房子又没能力。他要是住过来,保证对老王两口当亲爹妈相待,直到给二老养老送终。

  事情的最终结果是,老王同意了队长的方案。队长夫妇一搬过来,跟着改了口,一声声爹妈叫得挺亲热。

  但左邻右舍窃窃私语还是有的:表面装装谁不会?日子长了会怎么样?亲生儿女不孝的遍地都是,何况两姓旁人?

  西院二大妈也曾背地里问王家老太太:“受罪受气不?”老太太说:“队长没诳我们。吃喝不愁。三顿饭都是儿媳妇(叫得挺亲)做。隔三岔五的还给老头子做点差样的。”二大妈说:“那就好那就好。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要是有值钱的东西,可藏好了,别外露。”王老太太笑了:“我这一辈子,也没见过金银财宝呀!”

  老王的肺癌挺了两年多,撒手走了。王家的日子,外人看着,没有大的波澜。二大妈还是偷偷问过王老太太。老太太说,吃喝倒是不愁,也没给气受。就是我的病也找上来了,再好的东西,看着也不香。又查不出大毛病。

  有的街坊劝:人老了,还能不得病?踏实活吧,没大事。

  也有的说,没准又捣鬼哩,看着吧!

  老太太又活了七八年,80多岁去世。全家都戴了孝。刘队长跪地摔的盆儿,哭得眼泪八嚓。背后有人却说:哭啥?应该高兴呀!这下房子到手啦!

  现在,连刘队长都去世了。但是,他们的往事还是偶尔被人提起。关于他为王家当儿子究竟是给老人养老还是另有所图,依旧众说不一。

  编辑:刘洋